
为做好我会宣传工作,强化编辑部工作人员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和刻苦钻研意识,切实加强会刊编辑队伍建设。10月8日,我会秘书处在协会秘书长办公室召开《苍南纳税人》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学习会。
会上,苍南县国家税收纳税人权益维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苍南纳税人》主编赵加富就如何做好新闻写作方面作了讲解,他说,新闻宣传是协会与外界交流的纽带,是树立协会形象的重要平台。然而时下,常听到一些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员反映写稿难,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赵加富认为,作为编辑部工作人员尤其是新闻写作人员,写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写文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必须学会“三吃”。
学会吃“苦”。赵加富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适应某项工作,而是需不断地磨合与矫正,才达到要求,这个过程就是吃苦的过程。人们往往羡慕成功者获得掌声与鲜花,殊不知光环的背后他们承担了多少鲜为人知的苦楚。赵加富举例说,曹雪芹笔耕不辍,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有经典巨著《红楼梦》的问世;陈景润蜗居6平方米的小屋,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眼睛高度近视、身体极度虚弱,最终摘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同样,一名新闻报道骨干如果能够坐得住冷板凳,吃得下清贫、寂寞之苦,一心一意念书,扑下身子写稿,必定大有作为。知识丰富了,基础牢固了,写作水平自然也就上去了。此时再来作文,便也水到渠成、信手拈来了。他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亦有此意。
及时吃“药”。赵加富指出,讳疾忌医是很多人的通病。有的人写稿怕别人评说,一则敝帚自珍,二则不想听别人的意见。他认为,一篇优秀文章的出炉,不经过千修万改是不行的,很多时候还需要别人的指点和帮助。只有换一种心态看待自身不足,正确认识别人的批评,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自己能力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历史剧《屈原》中渔翁的扮演者,曾经建议郭沫若将台词“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听后觉得有道理,不但欣然修改,还拜“渔翁”为一字之师。此时传开后,郭沫若先生也更加受人尊重。同时,赵加富强调,我们所谓的吃“药”,要吃对症的“药”。对待别人的意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仔细甄别对错,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会逐渐成熟起来。
乐于吃“亏”。赵加富说,乍一看,作文与吃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然而实际生活中,二者却又有密切的联系。他指出,我们搞新闻报道,常常需要集体作用、合力创作,这就涉及到谁是“主笔”和署名先后的问题。有的人在写稿的过程中出了力,限于出版规定没有署上名,感觉吃了亏,逢人便阐明自己对此文的贡献,言语中不免带有抱怨。赵加富语重心长地说,其实这样做反而更“亏”,听者可能会觉得此人“拿得起、放不下”。他要求我们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不妨做个“清心寡欲”的人,换个思路看,我们参与采访或研究稿件的根本目的是锻炼自身素质。以豁达的心态看问题,在一次次吃“亏”中,我们的写作能力会越来越高,写作技巧也会越来越妙,这样看,吃亏就是福利。
通过学习,大家纷纷表示,文字工作靠日积月累,干工作也要持之以恒,在以后的新闻写作过程中,将以谦虚谨慎的心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学习先进人物以增长自己的才干,细心观察周围的一切去发现问题和契机,认真贯彻学习“三吃”精神,学会吃苦,及时吃药,乐于吃亏,不断增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探索新闻宣传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思路,以实现我会会刊、简报更具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