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一把,握手里,闻一闻,“好鲜味的茶香……”,笔者近日在桥墩大龙小沿村的苍南龙宝农业有限公司加工厂里,刚好碰到茶农送鲜叶上门,一股浓郁的茶香迎面扑来,充溢着春天的芬芳。
“我们的茶叶,一是茶园生态环境好,二是施用农家有机肥料,三是由有几十年采茶经验的茶农统一采摘。”龙宝农业掌门人张里建介绍说,“采摘后的茶叶不能立即进行炒制,我们的收茶师傅会在鲜叶验收的时候,首先对茶叶分等级;验收之后,茶叶需要摊放在温湿度可控的摊青室内六个小时左右走水,失水15%左右;接着放入青锅与辉锅,分别用来杀青做型与干燥提香……”
苍南龙宝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前身是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二十多年的桥墩老茶厂。公司建立后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下设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辐射当地3个村,带动周边农户2000多人从事茶叶生产。目前公司拥有茶叶生产自动化先进设备,年生产加工40万公斤,年生产总值3500万元,是一家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专业生产茶叶企业。
张里建今年30岁,2010年从浙江工业大学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曾在某机关信息中心工作,还当过美术教师。2012年,回到家乡桥墩,跟随有40多年制茶和经营茶叶经验的父亲学艺,做起了茶叶生意。通过几年的摸索、学习,已对茶叶这个行业颇有心得。张里建告诉笔者,在龙宝的茶叶进入加工厂后,为确保茶叶新鲜,都是当天完成;为确保茶叶干净,在处理上全程不落地;为确保茶叶品质标准,整个生产环节,都需要严格的人工和质控体系的配合,也就是说,做茶也需一种工匠精神。“只有精研工艺,严格把关,才能对的起消费者和产品,也才能让大家品味到正宗优质的桥墩茶叶。”张里建一边忙着称茶农送来的鲜叶,一边笑着和笔者聊茶叶。
桥墩种茶历史非常悠久,民国初期,桥墩所产茶叶质量上乘,品种繁多,有绿茶、白毫银针、明前黄汤、明前红茶、温经茶、明前红毛尖等。当时,桥墩一条街市上就有茶叶商铺近30家,小小古镇客商云集,甚至有外国传教士也慕名来桥墩挑选茶叶。1915年,桥墩茶商洪灿霞(招牌商号为洪锦春)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桥墩产茶叶在被称为首届世博会的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金牌奖。此后,桥墩茶业经过几番发展,目前拥有茶园面积1万多亩,茶厂7家,是浙南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
随着茶叶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和劳动力成本增高,今年桥墩茶叶产大于销,资源利用率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生产缺乏活力、不成规模,严峻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严重影响着茶产业的健康和发展。面对当前困局,桥墩茶业怎么办?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桥墩特色和定位的转型之路?是茶人思考的问题。
对此,张里建说,茶产业已由传统的种植加工业不断向纵深发展,桥墩茶业应迅速向以绿色安全、营养健康方面转换。他回乡学茶制茶卖茶,就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爱好画画、茶道、运动的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尤其喜欢红茶制作的传统工艺,桥墩过去就有很好的红茶品牌,如明前黄汤、明前红茶等,远近闻名。这些优秀的传统工艺,如何传承,需茶人共同努力。他想腾出目前家人住的房屋和一些厂房,在当地办个茶书院或茶庄园,里面有书有茶有画,还有学术探讨,把文化融入茶叶制作和经营之中。并以此为基础,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桥墩茶业传承和发展,通过大家的力量,把当地茶文化特色做出来,把红茶工艺传承下去,保护桥墩百年茶叶文化历史。
一种文化或工艺的传承,需要慢工细活,需要工匠精神,我们期待着张里建早日建成茶书院,尽快实现他的茶叶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