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50元借条书写友善诚信寻找34年只为心中那份感恩》续闻

年轻时的蒋爱芬

当年帮助蒋爱芬的吴世造

蒋爱芬(左)终于见到了吴世造(右)
“50元,在今天不值一提;而在34年前,这相当于我一个月的工资,更是我困难时的救命钱。34年来,还钱一直是我的心愿。”34年前,乐清姑娘蒋爱芬在郑州火车站转车时,随身的钱被小偷偷走。她正蹲在地上哭泣时,素不相识的一名小伙子给了她50元钱。这么多年来,这件事情一直让蒋爱芬无法忘记,几个月前,她得知这名“小伙子”在重庆,由此便诞生了一段千里谢恩的故事。
30多年寻恩,千里还钱
1982年年底,蒋爱芬独自从乐清娘家出发到山西务工。在郑州火车站转车时,她发现身上的130元钱被小偷偷走了。走投无路的她,独自躲在火车站角落哭泣。这时候,一名小伙子出现在了她的面前,塞给了她50元钱,转身就走。在蒋女士的坚持下,小伙子才给她留下了一个住址——苍南县宜山区上河头村。
蒋女士说,这张小纸片对她来说是一张借条,这么多年来一直小心保存着,她一直希望将这笔钱亲手交还到吴先生手中。1983年农历年底,她回到乐清老家,就给吴先生写了一封信,但是一直没见回音。2008年夏天,她曾按照纸条上的地址找到吴先生的家,可邻居却说吴先生已经搬走多年。
今年3月10日,在苍南县公安局龙港公安分局民警的帮助下,蒋女士终于联系上吴世造先生。可此时吴先生身在重庆。吴先生说,自己早就把借钱这事给忘了,当时也没有考虑蒋女士会不会还款。蒋女士多次表示要上门拜谢,但均被吴先生婉拒。经不住她的再三请求,吴先生终于同意了蒋爱芬的见面请求。
5月12日,蒋女士从台州市三门县夫家出发,坐了14个小时的动车,辗转1798多公里,于5月13日晚9时50分许到达重庆北站。此时,吴先生携女儿已到站迎接。
在吴先生的家中,当她把准备已久的5000元塞到吴先生的手中时,吴先生硬是没有收下。吴先生说:“有这份心意就可以了,钱就不必了……以后就是亲人。”
听了这番话,蒋爱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不是钱的问题,人要诚信
昨天上午10时01分,随着动车D2224的开动,蒋爱芬踏上了归途。
昨天,晚报记者也分别联系上了蒋爱芬和吴世造,听听他们讲述这个“苦寻恩人34年,只为还当年50元救命钱”的背后故事。
记者:这50元钱对于你当时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蒋爱芬:在那个穷年代,我第一次出远门。钱被偷了,连车票都还没买,一个小姑娘在人生地不熟的郑州,又没有联系工具。如果没有吴先生的帮忙,我想我当时的出路也只有上街乞讨了。可如果上街乞讨能乞讨到什么时候。1982年,大家生活水平还不高,就算能帮我、给我,也就一毛、两毛,但这根本没有办法解决我的困难。我在心里越想越值得感谢。我们俩素不相识,吴先生当时给我的50元钱,相当于一个人整个月的工资。而且是在我再三要求下,他才给我留了他的地址。
记者:找到吴先生之后,你做了什么?怎么会想到跑到重庆去而不是等他回苍南呢?
蒋爱芬:找到吴先生后,我很激动。34年了,终于联系上了他。我丈夫说,找到了恩人,就不能拖着等他回来,要主动去拜谢人家才是!我几次想登门道谢,都被他婉拒。终于拗不过我的请求,吴先生答应了。但是在那时,我丈夫住院了,我只能在医院照顾,因而拖延了时间。5月初,我丈夫出院,便催着我去。我想他常年在重庆,应该挺少吃到我们浙江的海味,就顺手带了我们温州人喜爱的虾干和鱼鲞等。也有人笑我,说我还傻傻地跑到重庆去,人家根本不缺这点钱。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是诚信的问题。
记者:吴先生最终没有收钱,这趟旅程对你意味着什么呢?
蒋爱芬:是的,最终他还是没有收下我准备的5000元钱。34年来,能够当面还钱以及向他表达我的谢意一直是我的心愿。这趟旅程让我最终如愿。这种如愿的感觉让我现在都觉得有些“恍然如梦”、有些“不真实”。拒绝我的5000元时,吴先生还劝我不要放在心上,有这份心意就可以,还说以后就是亲戚朋友一样,这让我更为感动。我们温州人常说“人情往来”,这不就是在一来一往间建立的“人情”吗?
这是一件小事,早就忘了
记者:在当时,50元钱是一笔“巨款”了。为什么会出手相助?
吴世造:在当时的情况下,我觉得任何人都会出手相助。这是一件小事情,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所以,我早就忘了,3月10日,蒋女士在电话里跟我说起的时候,我才记起来。
记者:蒋女士多次要求上门道谢,起先为什么会拒绝?为什么最终没收5000元钱?
吴世造:一方面,隔着远,跑来跑去也麻烦;另一方面,我们大家可能都比较忙,等到年底回去,可能更方便些。蒋女士这么上心,34年来一直在寻找,千里迢迢赶到重庆来面谢,我很感动,这份心意更为难得。
记者:亲友和生意伙伴知道这件事后,有怎么表示?
吴世造:我大女儿也是看到新闻才知道的,后来她打电话问我。随后,家里人也都知道了。还在念高中的儿子说我“好样的”,我想这就是对我最好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