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发生在1973年的某个工作日,14岁的矾山少年出门学艺,跑到鹤顶山跟师傅学打“石角”。在某一个时刻,矾山少年和一样年轻的学徒同伴们幻想、谈论过用双手和石头创造出的美好未来。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同学手艺的学徒或许早就忘记了当初这番谈话,但故事的男主角却将“石头”发展成了他和近4000中外员工的事业。这位矾山少年叫王先成,正是他一手打造了“金诚信”。
作为一家在短短十多年间迅速崛起的跨国矿山开发服务企业,金诚信矿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诚信”)是一家集有色金属矿山、黑色金属矿山和化工矿山工程建设、采矿运营管理、矿山设计与技术研发为一体的专业性管理服务企业,境内外设有5家全资子公司、3家控股子公司、4家分公司及1家省级研发中心。
无一例外,金诚信旗下的子公司、分公司、研发中心全都和“石头”分不开。从“世界矾都”——矾山走出去的王先成,抱着对矿山行业的热爱和坚定如石、赤诚如金的信念,他说:“金诚信将用科技的力量改变获取能源的方式。”
在一个熙熙攘攘皆逐利、人人追求数字快感的时代,理智的王先成并非一眼只顾向前,而是选择适当放慢脚步。2016年的上半年,金诚信实现营业收入12.09亿元,同比略有下滑。“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产值,远不止这个数。但现在我们有更想做的事情。”王先成坦言,由于受到经济复苏乏力、需求不振的影响,2016年上半年全球矿业并不景气。在比较低迷的态势下,为确保公司经营业绩的平稳,金诚信在做的是围绕新的五年发展战略部署,推行标准化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完善,推行低成本战略促进降本增效,积极开发多元化的目标市场,调整单一矿种占比较大的状况以规避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快结算及工程款回收,整合公司科技研发工作,理顺公司三级管理体系,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王先成重重地重复了一遍。在他看来,不管是雄厚的技术实力、先进的工程装备,还是高效的运营管理,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细说金诚信的“发家史”,王先成在创业早期“借”来的一批“外脑”、“挖”来的一批核心人才,掘得的起家“第一桶金”;公司成功挂牌上市和今后的持续发展壮大,也有赖于源源不断地引进和培养各类优秀人才。
都说“上天容易下地难”,井深所带来的高温、高压、积水等一系列问题无疑是现代矿业发展亟待解决的,想要破局,不可不需要优质科研队伍和人才力量。王先成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中取得了好处,在金诚信成立了一个高层次的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聘请了以古德生、闻邦椿、洪伯潜、王旭光等四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为首的18位专家,为公司矿山新科技研发中心提供方向性指导,并担任下属各研究所的科研顾问。在金诚信各级技术管理部门,也配备了大量技术人才,包括许多毕业于国内知名院校的研究生和来自大型矿山和技术院的技术业务骨干。
懂得挖掘“人才矿”的王先成还将目光瞄准高校,斥资百万元在中南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座”数学矿山”实验室,开发并推广数字矿业应用软件。从2004年起,王先成先后在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设立了“金诚信奖(助)学金”“金诚信研究生奖学金”“金诚信励志奖学金”,当前至少有3300名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矿山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获得奖励或资助,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公司每年还招聘大批采矿、矿建、地址、测量、机电、安全管理、物流、工程预算、国际经贸等专业的应届毕业生。
基于这般执着,王先成总能抓准时机先行一步:1997年,公司成立;2003,取得独立外贸经营流通权(进出口权);2004年,公司矿山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晋升为壹级;2005年,取得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证书;2012年,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工程建设施公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成为国内矿山行业最早通过该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之一;201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值得一提的是,20年不到的时间里,不但公司的经济规模长势迅猛,金诚信更是屡破我国及非洲国家多个施工记录,被业内赞誉为“金诚信速度”。
比之不断增速的金诚信,王先成始终初心不改。王先成,地道矾山人,从王先成这辈上数,王氏家族上六代皆从事矿业。六百年矾都,百多年家族的传承,说起矿业,王先成简单有力地说是“对这个行业的热爱”。
而于此更显著的关联是:王先成在为一个更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矿业未来而做准备:“我在这行起家,但现在矿业的发展再也不是当年挖山放炮就可以了,可很多人还是按着老路子走,环境污染越来越成问题,再这样下去,不行了。未来十年,矿业将有一个颠覆性的变化”。
王先成想要改变!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清楚的知道如何将她实现。他不仅要把金诚信做成领先同行业的跨国公司,还要以先进的行业标准和科技装备,去规范、引导中国矿业发展。